生贺眼瞅写不完,干脆作罢,写点别的。

说来惭愧,自诩深爱《哈利·波特》这部书,却从没认认真真的写过书评、影评、人物评传或是其他比较正经的东西,常常半途而废。小时候不会写,长大了不敢写,现在又觉得不必写。这个故事在我的心中咀嚼过太多遍,以致后来多年不读原著,也时常能在某时某刻忽然想起其中某个桥段。很难说一本小说能对人的一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永远无法量化的命题,总看看有的人说,“我觉得某本小说改变了我的人生”或是“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心中一哂,有时思维方式既定,看小说也像是一般刻出来的,到不知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扯远了。不过就我所知的是hp这部书被我寄予了太多情感,不想用那个被用烂的词汇,所以便说它是我的青春吧。

犹记第一次看hp这本书的时候是2000年岁尾,那时候刚刚搬了家,周围没有书店,家里也没有电脑,还是我爸爸自同事处听了,拉我出去买。那时的我讨厌读外国小说,长长的人名从来记不住,总是觉得那群人和我们生活的又不一样,读他们的书简直太费劲,可是感谢人文社的翻译吧,魔法石那本读过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小的时候读书慢,看完前四本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死亡对我来说是太遥远的事,所以在最后看到塞德里克被杀害的时候我几乎是哭着看完最后几章的。现在想想那时候完全不可预知这部小说在后面会容纳那么多死亡与鲜血,无辜生命的凋零与纯真的逝去。

之后就是等待。三年,足够我想象未来故事的走向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第四部的结尾是个意外,后面的故事会变回前三部的模样,色彩明丽,温馨美好。可是第五部到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小天狼星的死亡。现在我或许可以看的到这个人物背后的性格弱点和本身存在走向牺牲悲剧的必然性,但他的离开对当时的我冲击太大了。现在回想起来的最深刻的记忆居然是那条帷幔。我一直坚信那条帷幔是猩红色的,那样的话,小天狼星隐身其后会不会更舒服一点?或许某一日,舞台的灯光再次亮起,帷幔拉开,他还会是那个带着凌厉眼神,却会对他的教子露出温柔笑意的,永远是那个一半勇者一半孩童的男子吧。

05年的第六部,07年的第七部,也都是第一时间买了,第七部先买了英文版,我那年中考,结束后我父母才允许我买了中文版的书。“玩物丧志”,我妈妈给出了理由。当然后来英文版也没有读完,一方面是认识的词太少,另一方面也没有时间,只能将之束之高阁。对我来说,08年的夏日是这段旅程的终结,虽然后来也有电影和有声书之类,不过故事已然完结,其他就都成了点缀。

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想了想,还是想说说哈利。有时恍惚,不知道到底是我陪着他长大了还是他陪着我长大了,阅读一个近乎同龄的人的故事总有些共情,那些似近似远的性格与经历产生的共振使我产生了对这个人物难以言喻的爱。大学之后的某一节课上,我得知了这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意义,可是那真的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哈利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也是英雄,那些蜕变伴随的痛苦如同锉刀打磨钻石,切肤刻骨,只为最终英雄的诞生。曾听一位我很敬爱的教授说,人生而为善是容易的,因为尘世风烟尚未摧残,只要遵从本心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是经历过摧折后又有多少人还能轻易将的将善恶作为行事的唯一标准呢?这时的坚持,才是英雄。

佛家讲三重境界,初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何不与人心一样呢?能达到最后一重境界的人恐怕少见之极,唯有极坚极真,至善至诚,历经淬炼,坚守本心的人才能成就最后的胜利。可是不止一次,我都想象如哈利一样的英雄要经历多少痛苦。

其实,他本应该如任何一个魔法世界的普通男孩一样在父母的荫庇保护之下长大;其实他应该如他的父亲一样得到最多的宠爱;其实他应该在童年的时候就结识很多朋友,拥有很多关爱;其实在他的少年时代应该有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其实他的生活里,不应该出现死亡、鲜血与战斗;其实······

可是啊,他便是注定要担负一份拯救世界的责任,这份“天降”的大任果让他劳筋骨,饿体肤,失去了一个个挚爱,那些原本属于他、甚至不需要理由的陪伴与温暖,成为了永恒的奢望。

可是,爱没有消失,天然的赐予成为了他的屏障,也把他铸就成了一个强大而柔软的人。他不会麻木,不会事不关己,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但生死之际他却依然可以慷慨捐身,毅然赴死。即使他知道他的生命何其珍贵,那是他的母亲以自身交换的,但为了拯救这个对他并不算友善的世界,没有犹豫。

今天,他的故事终于有了后续,不管是怎样的,那都是另一场冒险。我亲爱的他,成为了父亲,有了岁月砥砺的痕迹,看着孩子成为另一个自己。他的孩子会成为他的骄傲,而故事外已经长大的我,会把那份挚爱的感动永远留给他。

生日快乐,哈利。

评论 ( 1 )
热度 ( 30 )

© 蓼青玄 | Powered by LOFTER